我一直都是柯南迷,每星期都要準時收看電視裡的卡通柯南,電影版看了更過癮,去年七月看了「異次元的狙擊手」,都還沒寫個觀片心得,一年就又過了!上個月初又看了柯南電影版-業火的向日葵。
故事敘述又有新的梵谷名畫《向日葵》被發現了,並將在紐約拍賣,然而在這張《向日葵》的發現地卻發生了殺人事件。兇手始終沒被發現!
我一直都是柯南迷,每星期都要準時收看電視裡的卡通柯南,電影版看了更過癮,去年七月看了「異次元的狙擊手」,都還沒寫個觀片心得,一年就又過了!上個月初又看了柯南電影版-業火的向日葵。
故事敘述又有新的梵谷名畫《向日葵》被發現了,並將在紐約拍賣,然而在這張《向日葵》的發現地卻發生了殺人事件。兇手始終沒被發現!
(相聲瓦舍 "並不太熟") 中間一段<我的阿毛>似乎就是以蝴蝶春夢為創作靈感。
本影片若有侵權請告知,立即移除,本想尋找幾分鐘的簡易版本,但找不到,我自己有買影片,幾乎每一部都購買。
國內的相聲在國共內戰後,一些愛好相聲人士來台根據記憶將相聲稿子寫下來,曾經瘋迷好一段時日,隨著電視機的普及而漸漸式微,直到民國74年由賴聲川帶領編了一齣相聲劇(相聲式的舞台劇)才把相聲的記憶又喚醒!老相聲演員又再度出來活躍,並且收了許多徒弟,如今這些當年的年輕徒弟們都已是中生代的年齡了,現在還堅守著相聲崗位的不多了。相聲瓦舍算是一直還在演出。
相聲瓦舍的相聲已經漸漸偏離了傳統相聲,嚴格來說比較像舞台劇,由幾個小段子來組合成兩小時的節目,相聲要吸引年輕人,這樣的形式上改變是必須的。他們這麼多年來除了改編傳統段子之外,自己編的許多劇本非常有後現代的味道!我很喜歡<並不太熟>裡的一段<我的阿毛>。這個故事的創作動機應該有受到1963年的驚悚片<蝴蝶春夢>的影響。
國中的時候,偶然間在電視裡看到老電影「蝴蝶春夢」,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敘述一名孤僻的年輕男子,弗雷德里克·克雷格,原本在市政府工作擔任公務員,平日以收集蝴蝶標本做為嗜好。小說的前半段便是從克雷格的角度開始敘述故事的。
1959年<空中小姐> 葛蘭、葉楓、蘇鳳、喬宏、雷震 主演
昨天松山機場起飛的復興航空空難,讓人情緒難過到現在,尤其昨天一早,我才看了一個朋友的金門之旅照片,心裡還想著要安排一趟金門之旅。沒想到下午就由新聞快報得知此噩耗,讓人難過不已。
關於金門,雖然從沒造訪過,但內心卻有著一種奇特的情感,在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在那個漢賊不兩立的戒嚴時代,我們對戰地金門的駐軍是無比的敬意,尤其在823砲戰所犧牲的軍魂,心裡只有無盡的感念。覺得金們就是台灣的城牆。
先父生前有幾次獲招待前往金門,可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忙著工作,沒有一個有空陪他去,年邁的他不敢獨自出門,於是就放棄了,現在想來真可惜,讓父親留下遺憾。
松山機場在桃園機場還沒建好之前,是個國際機場,我們幼年時覺得如果能那裏進出一趟是多麼的風光啊!眷村裡出國念書的大哥哥、大姊姊們都是從那裏出國的。小時候,最喜歡去河濱公園看著頭頂巨大的飛機飛過去,心裡莫名的興奮。想著長大了也要搭飛機過癮。
鞏俐來台參加金馬獎鍛羽歸去之後,飆罵金馬獎是個不專業的影展,引起很多人的憤慨。我聽了之後,沒有太多的情緒波動,只覺得那是她跟金馬獎的紛爭,對於 一個自以為是巨星的人所發出的傲慢言詞,只覺得訝異!儘管她得了那麼多的國際獎項,也不該如此目中無人。一個藝人的肯定是觀眾給的,而非自己認定的。不免 讓我懷念她年輕時的模樣,以及她當時的演技,一個人成名之後帶來的到底是正面價值還是負面的,中國人一旦站到比較高的位置就馬上忘了自己是誰?無法謙虛, 說話不但霸氣而且霸道,以為世界是為她而運轉的,人人要遷就她,真是可悲!拍電影得了世界級的大獎,不代表自己就是偉人,說話更需戒慎恐懼,任性的模樣無 半點國際巨星的架式。
回想我第一次看過鞏俐的影片是二十幾年前在賣影片的店裡買了錄影帶<紅高粱>回來看的,覺得她的演出很清新也很亮眼,出道不久的新人能把原作小說裡的九兒演 得入木三分不容易。後來又買了<菊豆>來看,她把女人的悲哀與絕望也演得很傳神,覺得她未來應該會是個大腕!但她成名後曾經演過一部香港的商 業片<秦俑>,跟張藝謀合演穿過時空的戀人,從秦朝到二十世紀初的香港,終究還是沒結成連理,吃了不死丹藥的張藝謀片尾在西安維護兵馬俑,遇到日本來參觀的年輕女孩,他認出來那是鞏俐的再度輪迴轉世,做為影片的結尾,給觀眾一個想像的空間。本片就覺得她表現平平,演出沒有半點令人感動!這影片跟元彪、張曼玉演的一 部<急凍奇俠>的架構類似,也是穿越時空,從明末穿越到現代。同為商業片,後者還比較有趣。
現在的卡通已不完全是話給孩子們看的了,成年人看了,也能發人省思。在卡通動畫裡除了搞笑詼諧部分,詮釋友誼的內容是最常見的。尤其是危難時,朋友義氣相挺、兩肋插刀的情節讓人非常感動。例如在<冰原歷險記>裡的劍齒虎快要從碎裂的冰山掉下去時,長毛象奮力解救他一樣,那樣的完全不顧自己的安危。
這部影片大家應該都看過,我覺得第一集最感人。
劍齒虎原本是要去臥底的,想伺機擄走那個人類小孩,結果卻受到長毛象他們的友誼感召,與他們產生真正/實的感情,最後不顧自己的生死去抵擋老虎群的爪子。劍齒虎算是報答長毛象先前的救命之恩。而且他也想證明自己並非要背叛他們的友誼。
(動畫~麻吉妖怪島)
另一部電影<麻吉妖怪島>描述小兄弟二人,想去村人口裡的禁地-妖怪島補海產,結果「妖怪」出現,哥哥順利逃回去,弟弟卻留在島上。情節其實跟<怪獸電力公司>有點類似,妖怪怕人類,人類怕妖怪,那都是偏見誤解、刻板印象,以訛傳訛造成的。
最重要的當然是闡述弟弟在島上跟妖怪產生的情感,以及兩個妖怪之間的深厚友誼,瘦的妖怪無怨無悔地常常幫胖的妖怪收拾殘局,始終陪在他身旁,知道他要甚麼,不離不棄,甚至為了朋友,一直不願去尋找走失的母親。直到他覺得好友終於可以獨立照顧好自己,他才放心離去。
在真實的社會裡,關於朋友的義氣大概只有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才會有,或是混黑社會的。成人的眼裡已不多見,尤其是高級知識份子多屬於明哲保身型的,你跟 他談義氣,準是碰一鼻子灰,覺得你這是上古時代的思維,武俠小說的情節,一腦子的不合時宜。我們對別人的義氣相挺,換來的卻是冷漠以對,覺得你多事,真心 助人陪伴他,都可以換來一句我們的關心是壓迫,更何況要求朋友為我們做甚麼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否這些人永遠只有想到自己,而不重視他人的感覺。朋友對 他們的定義是不是只有可利用的部分,沒有利用價值就快速疏遠。
今年暑假最爆笑又感人的國片應該是總鋪師了!
(圖片取自維基)
我喜歡泡在廚房裡做菜,所以跟料理有關的影片我都愛看,包括了梅莉 史翠普飾演的<美味關係>,動畫<料理鼠王>,甚至十多年前的<狂宴>,墨西哥魔幻寫實電影<巧克力情 人> 等,都是藉由做菜來述說著人生的道理。<狂宴>的一句話更經典,義大利籍的弟弟對著在廚房裡發飆美國人不懂得吃的哥哥說了「你要先給別人要的,別人才會要 你所給的」,這句話影響我非常深遠,讓我在職場裡一直用這句話來惕勵自己。
電影<總鋪師>也是藉由著料理辦桌來描述人生的哲理,滿場笑聲不斷,在詼諧中更能發人省思。
(馬格利特的畫作)
這 部片子是好幾年前在HBO看的,差不多中後段才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就是女主角進入罪犯大腦影像的那一段,其中有一幕是一匹馬突然就被切成很多片,懸掛在半空中,像 極了馬格利特的圖,而在水池那一段又像達利的作品,影片中跑出罪犯的童年,童年是最接近真實生活的的經驗,超現實主義就是要把這種童年經驗重新解放出來, 也就是影片的主題,進入大腦探索。
(文章有些許劇情介紹,如果尚未看過電影的朋友,可以選擇暫時不要觀看本文。)
看李安的影片永遠有一種感覺,每次總會覺得「這次」是「我看過最好看的一部」了,不管是題材也好,畫面拍攝角度,總是讓人一次次驚豔。我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是這樣的感覺,這樣難拍攝的題材也被李安挑戰成功。拍攝的內容像寫文章時的文字慢慢鋪陳,畫面如繪畫技巧般的瑰麗,在中年主角PI說故事中就將人生的道理不急不徐地說出來了。
李安拍出了小說原著的精神,許多改編小說的影片,拍出的感覺都與原作相差甚遠,而李安卻能將小說繁雜的描述與主角心中的自我對話去蕪存菁的詮釋出來,尤其在宗教這樣的一個議題上。
沒有中文字幕,很抱歉!(影片看完,請自行點選第二段~~~~~)
一般而言,悲劇不像喜劇那樣討好,哲學家柏格森說:喜劇主要是觸動我們的理智,而悲劇卻深深打動我們的內心,激發我們的情緒!
莎士比亞的悲劇裡,無辜者的角色是必須的....
談起莎士比亞的悲劇,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哈姆雷特>、<馬克白>,或是<李爾王>。但是我覺得最無辜的是< 奧賽羅>一劇裏,奧賽羅的妻子。這個心地慈善、溫柔婉約的女子,不在乎奧賽羅的外表,並且同情他的身世,打破門當戶對的成見,偷偷下嫁給奧賽羅。但 最後卻被善猜疑的奧賽羅親手殺死!
看完最新版的簡愛預告片,覺得在畫面上,很有油畫的味道!
跟早期印象派的圖有點像,當然也有一點寫實主義的味道。上面這個片段,跟印象派早期的畫家竇迦的「伯列利的全家福」有些像,尤其是服裝方面,雖然簡愛的年代在1840年,而竇迦的作品完成於1860年之後,不過,同屬維多利亞時代,雖然簡愛的背景是英國,竇迦是法國人。
除了像早期印象派的畫面,其實有些地方也像浪漫主義的繪畫,甚至上流社會的服裝,也保留了一點18世紀末的樣貌。拍攝畫面的色調很像畫家惠斯勒的作品。
此圖為竇迦的「伯列利的全家福」,色調與髮型都跟電影裡面很像吧!
顛覆性別刻板印象的作家,我很推崇維吉尼亞.吳爾芙,她在1928年出版的歐蘭朵,就是敘述一個變性人的故事,歐蘭朵本來是個男性後來變成女性,故事背景發生在十六世紀。1993年英國導演莎麗.帕特拍成電影美麗佳人歐蘭朵。
電影中的男性歐蘭朵是由女性反串,變性之後也由同一人飾演,這裡面很有趣的是「扮裝」這個議題,當歐蘭朵仍是男性時,也曾男扮女裝,等到變性之後同樣的演員著女裝,就代表是女性了,是不是衣服即代表了性別?扮裝使性別產生流動性,變男變女變變變。
幾年前陪外甥看了一部動畫《王子與公主》,是由法國導演米歇‧奧賽羅導的。分了好幾段小故事,每一段都很諷刺,構想當然是從格林童話出發,整個故事其實是三個劇作家在創作,他們天馬行空的編劇,然後利用道具/造型製造機,製造很有特色又符合年代的造型,演出時像舞台劇又像皮影戲。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個中世紀女巫的故事,女巫住在城堡裏,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在城堡地底靠著一些科學原理,種植物來觀賞,種菜來吃,運用自己設計的機關將 地下水引上來還可滅火,與其說她是女巫,不如說她是科學家,但是在中世紀,這麼聰明的女性怎麼見容於社會呢?當然被當成女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