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oadImage.php  (馬格利特的畫作)


 

  這 部片子是好幾年前在HBO看的,差不多中後段才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就是女主角進入罪犯大腦影像的那一段,其中有一幕是一匹馬突然就被切成很多片,懸掛在半空中,像 極了馬格利特的圖,而在水池那一段又像達利的作品,影片中跑出罪犯的童年,童年是最接近真實生活的的經驗,超現實主義就是要把這種童年經驗重新解放出來, 也就是影片的主題,進入大腦探索。

  這部影片讓我想起卡通影片蝙蝠俠,有一集罪犯小丑落網,精神科醫生也要進入他的大腦,去找出他把女警官關在那兒的線索,當他進入後不久,蝙蝠俠也進入了,醫生大 吃一驚,反過來問蝙蝠俠為什麼救人的念頭如此強烈,是不是過去有什麼人要救卻沒救成功?的確,看過蝙蝠俠的人都知道,在他童年時,他的父母就在自己的面前遭人 殺害,這成了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他救不了自己的父母,過去的未竟事物會一直留在自己的潛意識裡。所以蝙蝠俠這個卡通成了精神分析學派很愛拿來研究的題 材。

<入侵腦細胞>與蝙蝠俠兩部片子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諮商治療的方式,過去未竟事物的諮商方式就是利用完形心理學來治療,我想到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所寫的小說「門」,故事主角宗之助的懦弱與心理對過往的許多恐懼,如果要做治療,也是使用完形心理學。

  蝙蝠俠想要救人,就是要填補心理的空缺,那個失去父母的痛,那個想要救人的迫切性。

  一般小時候失去母愛的人,長大若非極度冷漠,就是會變得很愛助人,會很想給人關愛,以彌補自己內心的匱乏,因為她在助人時,可以獲得溫暖。

 

卡通蝙蝠俠(不過我找不到入侵小丑腦部的那一集)

(2012年5月隨筆,一直忘了發表。因為原本想要找出幾部影片來連結,可惜一直找不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蒂蒂 的頭像
    蒂蒂

    書呆子的自閉空間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