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看戲曲真優雅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getImage.jpg

<曲判记》全集 -河洛歌仔戲(請底進下面網址,即可觀看全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Uo_p4tEPl0

    前幾日驚聞河洛歌仔戲劇團的創辦人病逝的消息,不免感念起他在歌仔戲上的貢獻。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P1390108  

三年前的母親節前夕,國光劇團演出紅樓夢探春,我曾寫了一篇探春-母女對鏡

三年後的今天終於在網路上看到了一些片段。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想到小時候在國慶日、台灣光復節、過年時,都會有特別節目,不管綜藝節目或是戲劇節目,甚至記者都會脫序演出,非常有趣,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他們。

  今天是雙十節,放幾個1996年的特別節目回顧一下,懷念那時的社會氛圍。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雄黃粉末)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應景的芒果、李子、荔枝之外,就是喝雄黃酒了,小時候我看我爸都是買兩錢的雄黃粉末回家,用一小張紙包著,那黃橙色的粉末煞是好看,很有過節的FU,我爸是最講究過節的。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中國歷史上的纏足始自南唐,盛行於宋朝,明代風氣更盛。

  影片裡是描述最早是南唐李後主要宮裡舞姬纏足跳舞,結果纏足後,女子體態與走路姿勢都變美,因此開始流行。(實際是先有纏足才有金蓮舞)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朱秀娟說:「梨園中,老師和學生的感情,不同於普通學校中師生之情,而是有一種父子、母女的情誼,像桑老師和女主角的感情,沈老師對男主角的器重,傾囊相授,視弟子若親子,都是彌足珍貴的。」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圖為陳亞蘭演的紅塵奇英,飾楚雲一角,照片是翻拍影片。)

 

  「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放下西梁沒人管,思念三姐王寶釧。」這四句七字仔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仔戲台詞。

 

  與楊麗花葉青小明明合稱四大小生的柳青前陣子去世,為了緬懷她,上網看了她的相關紀錄,也看了她的一些舊作品,有些是我小時候看過的,還有點印象,但也有更多我沒看過的影片及老照片。在搜尋柳青的作品的同時,當然更多的是楊麗花的作品,包括她主演的或是他的學生的作品。其中一部紅塵奇英,花了我兩週看完。我想這應該是最後一部卡司最棒的組合了,比2003年的<君臣情深>(這一部為了要提攜新人,所有的小旦都是新人,演出有些僵硬,以及扮相不佳。只有小生陳亞蘭撐場面。)更耐看。

  歌仔戲的內容不外乎忠孝節義、三綱五常,楊麗花曾說看歌仔戲的小孩不會變壞,我想或許我們這一代的成長背景就是充斥著這些教化人心的電視劇,對我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功效。這部紅塵奇英也不例外。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前幾個月,華視把16年前的舊片<施公奇案>重新修復播出,又再度創造了收視率!觀眾為何總愛看這種清官平反冤屈案子的劇情?看完總是大快人心!彷彿自己內心的委屈也獲得了抒發!

  自古冤獄就是窮苦百姓心中的痛,不論是貪官汙吏也好,或是昏官辦案不利,屈打成招,百姓所受的冤屈無處申訴,於是<施公奇案>、<包公傳>這樣的傳奇小說就開始傳世,戲曲、小說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又或者是傳達小人物心中的願望,現實生活裡冤案頻傳,因此 在小說裡如願以償,冤屈獲得昭雪。

  以包公審案為藍本的戲曲或電影多的數不清。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BXOA00_P_03_01  

  從小我對母親的感覺是又敬又怕,孩提時期母親怎麼寵我,我已不復記憶了!從我有記憶起,母親就是嚴厲的,所以我有甚麼心事、委屈也不會跟她說,甚麼事都藏在心裡。甚至逃到別的縣市工作都跟母親有關,直到母親過世前我都不知如何跟她相處。這是我這一輩子的遺憾。

  母女親情是何等的親密,可是母女處不來的例子卻常常出現,許多女性文學都在描述母女的糾葛,甚至是在母親死後的追憶,文字裡有許多懊悔,透過書 寫慢慢倒帶,再重新了解母親,了解母親身處的時代!這些女性作家回顧母女相處的困境在哪裡,甚至覺得自己其實跟母親很像,有如對鏡一般!於是開始循著母親 的腳步過日子,慢慢體諒母親在情緒上的困境,在內心裡妥協、認同母親生前所做的一切,因為已跳離了情緒。

  其實母女會有衝突,皆因個性類似,如果都是要強的個性,或是喜歡主導,處不來在所難免,站在一起宛如對鏡般,既相似又尷尬,自己又渾然不知。但 有些女兒極力避免自己像母親,逃避母親是常見的。那樣的既愛又怕受傷害的情節是多麼的無奈啊!甚至在逃避的過程中做出讓母親傷心的事。

  中國古典文學裡少有母女情結探討,<紅樓夢>裡的探春與趙姨娘這對母女倒是有些情感糾葛!探春是庶出,是趙姨娘所生,但探春的習性 與趙姨娘迥異,她弟弟賈環的個性就與趙姨娘類似。探春甚至打從心裡的瞧不起自己的母親,刻意要母親劃清界線,絕不追隨母親的思維,這是有原因的!探春在六 歲以前就跟著奶奶受教育,在認知上以王夫人為母親,而很少與生母趙姨娘見面,無法培養出親子感情。而她在大家庭見識到人情冷暖,知道庶出的悲哀,也明白她 的生母作為妾的低賤,地位與奴才相同,她對生母的寡情實在是命運的捉弄。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18-04-13x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這名彈琵琶的歌技拿琵琶的方式是橫拿而非直式,是彈奏南管的模式,跟一般國樂的方式不同。

375636  

 (局部)

1194936633  

 完整圖

 


  後唐時,韓熙載為了不想出來當官,故意夜夜笙歌,把自己偽裝成很奢糜的樣子,好讓李後主斷了讓他出仕的念頭。這是顧閎中去他家看到的景象,回憶後畫出來的,李後主看到之後就相信韓熙載是這樣的人,因此沒有重用他。

  漢唐樂府將這捲圖編成了舞展演出來,幾乎是再現了圖的精神,一千多年前的人物似乎活了過來。

 

 

 漢唐樂府演出<韓熙載夜宴圖>的一部分橋段。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這劇情是改編魏龍豪、吳兆南的<黃鶴樓>,但魏吳的內容是京劇,台北曲藝團是黃梅調。

 

 (這應該是2004的表演)

 

   這些年,相聲在幾位中生代的演員推廣下,這項傳統民俗藝術似乎又開始「復興」起來了,相聲是曲藝的一部分,甚麼叫曲藝,知道的人一定不多。

  戲曲與曲藝有什麼不同呢?

  京劇、黃梅戲、越劇,乃至於歌仔戲,都是戲曲,呈現出演員扮演角色,是一種「現身說法式」的演出(也就是第三人稱)。而曲藝(說唱藝術)是說故事的人(本人)有時候以第一人稱在「說書」,有時候又扮演別人,在角色中跳進跳出,一人分飾好幾個角色,例如竹板快書。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末民初北平天橋下面的相聲,剛開始只是逗逗來往的販夫走卒,掙點小錢,內容雖然有公侯將相或是勸世的部分,但是配合觀眾,也有許多不雅處,葷笑話尤其多。因為相聲都不是說給女眷聽的。

  國共內戰後,相聲的段子被魏龍豪、吳兆南、陳逸安等人帶來台灣,多數的段子由陳逸安改寫,將粗俗的部份去掉,台灣相聲在民國四十幾年以後,在西餐廳、劇院、電台紅了很久,隨著電視台開播以後,才慢慢式微。但是魏龍豪與吳兆南兩人並未忘記相聲的傳承,訓練許多徒子徒孫。

   1985年表演工作坊推出相聲劇(非傳統相聲,只是由相聲方式表演的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由李立群、李國修演出,算是將相聲拿出來復 出的一個舉動,剛回國的賴聲川聲勢浩大,的確喚醒了相聲的靈魂,相聲大師魏龍豪也藉此東山再起,錄製了許多自己編纂的段子,甚至與兒童合作,吸引了當時 的許多年輕人投入相聲行列,現在的中生代相聲演員幾乎都是那個時候出來的,例如侯冠群、郎祖筠等人就是代表,以及稍後的劉增鍇等台北曲藝團的相聲演員。甚 至相聲瓦舍的馮翊綱也是那段時日出頭的,他是賴聲川的嫡傳弟子,他與與宋少卿搭礑,讓相聲有了傳承。

  在相聲消聲匿跡的歲月裡,其實西餐廳裡的脫口秀反而有點保留了相聲的味道。最具代表的就是廖俊和澎澎。後來美國的脫口秀也被改編,弄成相聲版本,例如「誰在一壘」,利用說話的快節奏與誤會產生的衝突來製造笑料。

   不管是相聲也好,脫口秀也好,都是語言的藝術,利用雙關語、誤會來鋪陳戲劇效果,中途高潮迭起,沒有冷場,難怪觀眾不分老少都喜愛。「那一夜我 們說相聲」只保留了影音檔,後來李立群與馮翊綱又重新演出一次,馮翊綱當時尚年輕,火侯就沒有李國修來的精煉。「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之後幾年又推出了「這 一夜我們說相聲」,由李立群與金士傑合演,背景仍是以西餐廳為藍本,因為他們就是想告訴大家,西餐廳的脫口秀保留了部分相聲的意義。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台灣較為令人熟悉的說唱藝術是相聲,然而大陸各地仍保留各地的說唱藝術。

  說唱初時多是一人定義的形式,以敘事故事為主,後來才慢慢衍生成拆唱(也就是對說),漸漸再演變出許多角色,而成戲劇。

  說書的角色是獨立的,主訴者往往隱匿不見。

  唐朝以說書為主,宋朝以唱為主。到了金、元時期,已有小戲、雜劇出現,以一生、一旦或一旦、一丑為主。
  最早興起的「桃花過渡」,就是一旦、一丑(艄公)的表演方式。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我就對傳統戲曲非常迷戀,舉凡京劇、黃梅調、崑曲,乃至於台灣的歌仔戲,我都非常醉心。在眷村裡本來就是南腔北調,連娛樂也不例外。稍長又接觸相聲,常常在笑聲中,舒緩我的讀書壓力。

  去年10月有機會去聽說唱藝術界的翹楚-林文彬(請點壓進入連結)演講,讓我們現場見識了竹板快書的演出,林老師也幫我們釐清了戲曲與曲藝的不同,並介紹了說唱藝術的發展,順便糾正了戲劇中的一些謬誤,真是收穫滿滿。

  戲曲與曲藝有什麼不同呢?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