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個月,華視把16年前的舊片<施公奇案>重新修復播出,又再度創造了收視率!觀眾為何總愛看這種清官平反冤屈案子的劇情?看完總是大快人心!彷彿自己內心的委屈也獲得了抒發!

  自古冤獄就是窮苦百姓心中的痛,不論是貪官汙吏也好,或是昏官辦案不利,屈打成招,百姓所受的冤屈無處申訴,於是<施公奇案>、<包公傳>這樣的傳奇小說就開始傳世,戲曲、小說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又或者是傳達小人物心中的願望,現實生活裡冤案頻傳,因此 在小說裡如願以償,冤屈獲得昭雪。

  以包公審案為藍本的戲曲或電影多的數不清。

  前幾年看了大陸二人轉演員的演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由東北秧歌演變而來的「二人轉」是一種二人式的表演,表演者除了表演自身的角色以外,仍要負責其他故事情節的敘述,是農民在農閒時編出來的表演 形式。人們說:寧捨一頓飯、不捨二人轉,可見這種「俗又有力」彷彿「中式土風舞」的表演方式,多受當地人的喜愛。邊說(唱)、邊扭,二人一起做出故事的呈 現,如:鄭淑雲(大陸一級演員鄭淑雲寶刀未老,演技深厚,咬字字正腔圓。)、徐振武表演的<鍘包勉>,二人分飾三個角色(老婦、包公、包勉),角色又可互換,不會混淆,演來感情也不會打結。敘述故事非常緊湊。

   「鍘包勉」情節裡的其中一段,包勉苦苦哀求三叔包拯不要斬他的孬樣子,讓人看了發笑,而老婦狀告包勉,悲悲切切訴說遭滅門的經過,以及後來反而為包勉求 情,求其免於一死的胸襟,讓 人看了紅了眼眶,因為老婦同理包勉的母親,以及不願包公為難。觀者也跟老婦一樣,陷入複雜的情緒波動裡,然而情能饒,法難容!無奈最後包公還是大義滅親鍘 了包勉。看到終了時,我眼角溼潤,不知是起先笑到流眼淚,還是感動於鄉野老婦慈悲替人設想的胸襟而溼了眼眶。

  全劇壓「ㄠ」韻,是另一藝術呈現的層面。順便一說,劇中的「泔水」,即尿的意思。影片打錯字,打成溉水。意思就是:怎能拿尿淋到包公身上,讓他為難呢。

  附帶一提的,東北二人轉是一種說書形式的展演,說唱藝術初時多是一人定義的形式,以敘事故事為主,就像我們看過的茶館說書先生的樣子,後來才慢慢衍生成拆唱(也就是對說),漸漸再演變出許多角色,進而變成很多角色詮釋的戲劇。

  說書的角色是獨立的,主訴者往往隱匿不見。

  唐朝以說書為主,宋朝以唱為主。到了金、元時期,已有小戲、雜劇出現,以一生、一旦或一旦、一丑為主。


  最早興起的「桃花過渡」,就是一旦、一丑(艄公)的表演方式。而二人轉也是一生一旦的角色搭配。

  二人轉本來是上不了廟堂的,近年將表演形式慢慢精緻化。大陸的演員趙本山也是出生二人轉,演出常以二人轉形式來詮釋喜劇,現在與相聲有些混淆不清!又唱又說,但是格調不高!與鄭淑雲等人表現的方式不同!而他帶出來藝人小瀋陽實在弄得水準更差,破壞了二人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形象。這是我個人的感覺。


  除了二人轉的鍘包勉,國劇裡的<鍘美案>(秦香蓮與陳世美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另外,黃梅調電影<宋宮密史>、<血手印>中都有包公出現,來將冤案平反。就連鯉魚精變幻人形而擾亂相府的案子也要請包公斷案。看來包公的公正與無所不能的信念深植人心。

  這世上只要仍存在著不公不義之事,這樣的清官斷案、為民平反的戲劇就一定仍受世人青睞。

 

(東北二人轉<鍘包勉>)(劇中的「泔水」,即尿的意思。影片打錯字,打成溉水。 雖然也有其他錯字,但影響不大,只提出這部分。已經是簡體字了,還錯字連篇,看了令人眼花!顯現兩岸年輕人的國學素養都日漸退化,怎不令人憂心。)只有二 十幾分鐘的表演,看完很過癮。

 

黃梅調電影<血手印>(上)

  敘述窮秀才被嫌貧愛富的岳父逼得簽下退婚書,而性情溫順的未婚妻不願退婚,反而要贈金給秀才為盤纏,卻被家中馬伕覬覦,夜裡冒充秀才,騙得黃金又刺殺丫環滅口,陰錯陽差地將罪名賴到秀才身上。最後,當然是包公審理此案,冤屈昭雪。

 

(血手印)下

  包公最有名的就是日斷陽、夜斷陰。最著名的是<烏盆記>。

  除了血手印裡叫人假扮女鬼雪春來嚇馬伕張培贊,宋宮秘史裡夜審郭槐,也是教人假扮寇珠,把郭槐嚇得甚麼都招了。

 

(血手印裡的一小段「郊道」,曲風是採用國劇裡「高撥子」的聲腔版風。)

 

京劇/楊門女將/探谷就是高撥子版風。

  身段與場面是老戲中沒有的,如今國劇必然走向如此,否則無法吸引人。這是題外話。

 

 

黃梅調電影<魚美人>。

  敘述鯉魚精愛上在相府攻讀的張公子,而變幻成相府千金的模樣,與公子相戀!引發相府的混亂...。

  本片女主角李菁因本片而獲得亞洲影后殊榮。另外,15歲的潘迎紫也在戲裡出現,演出燈會時<牛郎>的角色。

 

宋宮密史(狸貓換太子)

30年前的楊麗花歌仔戲的一小段,夜審郭槐。

我一直都覺得郭槐是個悲劇人物,雖然他心狠手辣,但是一個太監忠於主子並沒有不對!

後宮不爭鬥要怎麼生存?還不是這好色的皇帝惹出來的。

~~~~~~

附記:

  20年前金超群演的包公,是我們家飯後必看的連續劇,我爸邊喝茶邊嗑瓜子,我如果沒事就會陪我爸看,雖然我一向不太喜歡連續劇。反正我負責泡茶給我爸喝就好。那段時光是我們父女相處最快樂的一段記憶。

  血手印好像是1965年之後的電影。

  我媽只會看黃梅調,雖然她是本省人,但她不愛看歌仔戲,很奇怪,反而是我爸超愛看歌仔戲的。我是戲曲都來者不拒啦!京戲是從小就喜歡的,而近年也開 始接觸崑曲與彈詞,雖然彈詞都是蘇州話或是上海話,可是邊彈三弦邊唱的韻味還是很吸引人的,端一杯茶對著電腦銀幕看,想像自己在上海茶館的情境,別有一番 風味。山東那兒的梨花大鼓也有趣,想像自己是老殘遊記裡聽著黑妞白妞說書的樣子...!呵!蒂蒂太愛幻想了!

  二人轉是關外的農閒時期的娛樂,傳入關內的時間短了些,知道的人當然少些!吉林那裏比較流行吧!

  不管是現實生活還是戲劇,邪不勝正的精神永遠存在。戲劇的衍生還是要引起共鳴與兼具教化人心才行。

  我的人格養成除了受父親以及眷村裡的點點滴滴之外,戲劇裡的忠孝節義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看多了會內話我的是非價值。現在回頭看這些故事鋪陳簡單的電影,雖然藝術價值並不高,但當時對我影響真不小。讓我對於做「對」的事非常的堅持,即使這件事對我的利益有損,我也會去做。

又記:

.現在年輕學生講話的口條糟透了!聽了讓人痛苦,在路上聽到他們對話的方式,用字遣詞粗俗,連正確的動詞都不會用,其他修辭,文雅語句就不用說了,說話句子都無法通順,也沒有抑揚頓挫。我懷疑來台學習中文的外國人是否能聽得懂他們說的國語。


.前陣子我看了大陸劇<八月槐花香>這齣劇的一點片段,深刻感受到大陸劇即使是個小角色吧!人家說話的方式也很到位,感情豐富與口條清晰,讓我想起50年前紹氏電影裡那批固定的龍套,戲分雖少,可是人家的口條多好,咬字多清晰!幾句台詞都是他們自己發音的。那些角色多半是僕人、店小二之類的,可是人家演起來就是讓整齣劇加分。

. 我懷念我們小時候的電視劇演員,常楓、雷鳴等人,他們的聲音本身就是表演的一環!聽了多有情感,演出就是順暢。前些時候重播的<施公奇案>,裡面演員的說話方式是現在的演員比不上的。當年我一點也不覺得那齣劇有多好看,十六年後竟然覺得這齣劇讓我看得舒服的竟是演員的口條。

 

我寫這些傳統戲曲的文章,純粹是個人喜好,在這個沒人氣的格子裡,就是自娛以及給有緣人看。

 

arrow
arrow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