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些時候王建民的外遇事件上了報紙,讓我想起曾經演出過的舞台劇<他和他的兩個老婆>,男人在心裡是不是真的很想多妻?到底是甚麼樣的機制導致男人如此?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社會學議題。

下面是10年前寫的舊作。

楔子

1980 年代以前,台灣的戲劇生態多是話劇、傳統戲曲(國劇),想到的好像只有國軍文藝中心。隨著經濟起飛、解嚴,話劇的衰退,大學院校的學生集會結社、表達自我,形成一種次文化,小劇場的雛型就漸漸衍生。

小劇場的發現展是最近二十年的事,剛開始只是一些時代劇、前衛劇,受美國外百老匯的肢體、集體即興創作影響。有別於角色眾多、製作成本高的大型歌舞劇。其劇種多為社會寫實,劇情反諷、詼諧居多。

1983年回國的賴聲川集其大成,讓小劇場開花結果!創表演工作坊。1987年藝術學院有了第一屆畢業生,無疑是替表演藝術注入新血。

表演工作坊(以下簡稱表坊)就是這種介於小劇場與大型正統劇場之間,他們的演員人數不多,但是演出地點卻是超過300人(小劇場一般指300 個座位,也有一說750個座位)以上的大型劇場。一貫作風就是反應社會現象,諷刺政治人物,從早期的相聲系列就可看出,諷刺時局譏笑政治人物。在暗戀桃花源裏又是極盡誇張之能事!讓觀眾又笑又哭!

他和他的兩個老婆(以下簡稱他劇)也是承襲這些特色。

 

關於他和他的兩個老婆

一. 劇情簡介/編劇

       人生到處是戲劇,這是一齣由一連串意外架構起來的喜劇。敘述一個平凡的司機和相戀多年的女友結婚四個月後,卻意外的又和另一女子結婚。他靠著時間表穿梭於兩個家庭中,安然的度過幾個年頭。意外的卻因一件偷拍光碟的事件,捲入黑道、八卦雜誌的紛爭,還有管區警察的糾纏盤問,眼看兩個老婆的的真象就要曝光了!編劇將一連串的意外編織成一整齣喜劇,其中影射了璩美鳳的事件、警察的低敏銳度、八卦雜誌的為賺錢不擇手段!以及許多政治人物如前行政院院長張俊雄被劇中人揶揄。

       戲劇的情節在於他的衝突點,男主角的內心不斷的衝突,到底要不要交出光碟,兩個老婆也造成他自己的衝突,要捨那一個?一個人有二個家,在兩邊疲於奔命,這是與環境的衝突,有兩個老婆這種命運,提心吊膽,是自找的!這形成這齣劇的基本架構!

在劇中許多情節荒謬的很不「生活」,譬如主角騙其中之一的老婆,他撞到檳榔攤,其實正在另一老婆家中,叫鄰居冒充檳榔攤老闆,過程讓人捏一把冷汗!也許編劇就是要用這種誇張的手法、緊湊的步調來營造出戲劇的張力!

有一項敗筆是不知情的兩位老婆相見,其一邀請她上樓到臥房敷臉,竟然沒發現結婚照或其他蛛絲馬跡,還安然的走下來,這點有違常理。編劇應該要注意所有反映現實生活的細節。

他劇在一開始,其實並不怎麼好笑,冗長的對白、男主角慌張的神色,讓人覺得沉悶!慢慢開始有一些笑料,到後頭高潮戲讓人笑到不行了!因此喜劇不可能從頭笑到尾,一定有起承轉合之處。所有的節奏都是經過仔細的舖陳、漸近。

二. 導演/演員的詮釋

     他劇的編導是同一人,丁乃箏早期演過暗戀桃花源,是很放得開的演員,演而優則導,此劇最重要的是抓住節奏,每一秒的動作都可入鏡,變成劇照,而且都很像報紙上社會版的新聞。劇裏誤會一個接一個,彷彿全世界的誤會都進了他們家,但是這些誤會又將謊言合理化!導演處理每一場驚險的事件最後都能讓男主角化險為夷,不至穿幫,例如每回電話鈴響,都不會被另一端的「老婆」接到,都能陰錯陽差的避掉,漸漸觀眾的警覺性變差了,才突然的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導演的走位其實是很順的,在整齣劇沒換景的情況下,每一次演員出場的動機就是很重要的元素了。尤其兩家在同一舞台上,展現不同時空,彼此視而不見的情況,如果走位不順暢,那將會是什麼混亂的場面!但有兩場瑕疵,一場記者搶相機、另一場與黑道搶光碟的戲,演員們好像都做好預備動作似的,等待音樂出來,以便進行下一個動作,雖是短暫的停頓,但眼尖的觀眾一定看的出來,不曉得是排練不夠彼此默契不佳還是因為群戲大家怕搞砸了!才會有這些僵硬的動作。雖然如此,整體結構仍是精緻的。

     他劇的演員詮釋自己的角色,性格刻劃分明。男主角是個憂柔寡斷的人,內在不斷地衝突,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在他內心裡需要兩個不同典型的妻子,一個精明能幹,一個浪漫有情調,平衡他不成熟的人格。對於鄰居蔡中郎這個遊手好閒的失業份子,演員演活了好管閒事卻又心地善良的特性,他關心女主角,替男主角兩肋插刀!

       語言的表達是戲劇的一項重要工具,八卦週刊的公關,由於影射香港人,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因此使用廣東腔的國語,令人發笑的背後,我們必須佩服演員的敬業與專業。

       其他角色如警校剛畢業的員警,認真負責不講情面,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態度,再對照另一位將要退休的員警,低敏銳度、上班混日子聊天,將台灣的公務員生態刻劃的非常逼真!

       若要挑毛病,就是他們有時候講話速度太快,觀眾沒法聽清楚,所幸他們的肢體語言尚可交代一切!

       他劇的演員可能過於年輕,火侯稍嫌不夠!仍需時日的磨練!才能有更好的戲劇效果。

三. 燈光/道具/舞台設計/音效

     他劇的舞台設計以不落幕、不換景的方式來呈現,兩家共用一個景(同一客廳),是很有創意的一種方式!但是屋內很像預售屋的裝潢,不夠精緻。其他道具倒還貼切,音效方面有些地方聽來唐突,例如幾段雷聲、還有一段像乩童起乩的音效,都像沒啣接好!這些小缺失往往就讓一齣劇打了折扣,燈光在這齣劇裏運用的效果倒還可圈可點,它與音效搭配的還算恰當!

 

四. 關於表演工作坊

     表坊給人的映像多半是早期的相聲劇,如1985年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1989年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1991年的單口相聲《台灣怪譚》,幾乎都在嘲諷政治,尤其是1989年的作品,在剛解嚴之際,壓抑久了的心聲終於一次爆發!《台灣怪譚》卻是反應當時社會上有錢卻心裡空虛的不安狀況!

     表坊的作品超過一半是喜劇,多半是社會寫實,台灣在這十多年的病態,都被表坊呈現出來,用了不同形式與方法包裝出來,製作出可以被一般觀眾欣賞、歡迎的大眾化精緻文化。

     他劇仍是表坊的一貫風格,我們不免會與以往的作品相比較,此次在演員上稍微弱了些(雖然演出已不錯了,但和以往比起來就遜色了些),減低了整個戲劇的價值,畢竟喜劇除了劇情的邏輯性,演員恰到分寸的演出與彼此之間的節奏感,就決定了是否能貫穿全劇的喜感!他劇裏真正有喜感的只有蔡中郎與包本富這兩個角色!

 

五. 笑完之後的醒思

     劇中人原本靠著精密的排班表來回於兩個家庭中,一件意外將規律破壞,之後一切章法全亂,這是否反應現實社會的自然規律不斷地遭到破壞,以至於社會不斷的產生亂象;基於媒體的影響,想保有自己的一點祕密也很困難,劇中人無端捲入名人的偷拍光碟事件,使得記者跑來採訪,一旦上報,兩個老婆的事實終會東窗事發的!反應出媒體為炒作新聞,毫無人性,踐踏別人的隱私!

       兩個老婆的願望是不是台灣男人的普遍心願?這個社會問題是不是已經上演很久了!造成很多家庭問題。如果戲劇完全反應現實生活,那麼當今亂象還真多啊!導演為什麼要製作這齣劇?是要喚醒什麼還是要訴說什麼?(在解嚴前恐怕導演也不敢做如此寫實的描繪)導演訴說的社會現象有沒有人要聽?如果沒人聽、觀眾看不懂,這齣劇值不值的呢?所以導演用喜劇的方式代替說教,讓觀眾在笑過之後能有一些省思!

結語

   在電影業發達與電視普及的今天,為什麼我們還要選擇進劇場?

   因為劇場與電影不同,沒有NG,不能重來,和觀眾有直接的互動!好像同時上演著過去式、進行式、未來式,一般而言戲劇的寫實性多於文學性,更能與觀眾契合。而且演出會因不同的劇場產生不同的效果。觀眾觀看的角度是多重的,電影透過攝影,早就幫你取好景了!電影在框設好的鏡頭裏,大家看到的東西可能類似,而戲劇的舞台空間那麼豐富,觀眾所解讀的層面就會有所出入。

   若戲劇反應現實人生、社會百態,我們可藉由戲劇了解不同階層的生活,不會只活在自己的象牙塔。

   戲劇藝術的型態,雖說要迎合大眾口味,但一味的觀眾導向也不對!觀眾其實是該被教育的。

   綜觀以往,除了政府主導的「話劇」型態,一般民間若真要找到什麼表演空間,實在蠻難的!反而在西餐廳保留一些歌舞表演,例如民國52年,黃梅調盛行,凌波來台作秀,開啟西餐廳作秀的濫觴。漸漸又有脫口秀!無怪乎表坊第一齣實驗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背景就是西餐廳!

     台灣另一種特殊表演方式,就是十幾年前的「牛肉場」,不但在劇院裏表演,連建築工地、婚喪喜慶場所都看得到。儼然發展成社會的一種型態!直到政府意識到,才出來掃黃。

     台灣從十多年前的經濟奇蹟到現在的失業率不斷攀升,劇場生態絕對會受到衝擊,2001年屏風有一齣戲就賠了錢,差點解散劇團!許多劇團賣票只有三、五成,真是慘淡經營!像馮翊綱、宋少卿的相聲瓦舍賣票能到七、八成,已經很不錯了。此次他劇的入場人數也算可觀了,表坊的一貫口碑,可能是重要因素。

     美國在911之後,百老匯立刻乏人問津,百老匯立即展開自救,工會代表到市政府交涉,要求市政府給錢,方法是:只要民眾到百老匯周邊任何店家消費到一定的金額就可到百老匯任何一家劇院兌換入場券。這樣的方法不但挽救了百老匯,同時照顧了其他商店免於倒閉,計程車司機也不會失業,一筆錢轉來轉去,大家都有飯吃。

     再看看我們的政府在做什麼?文化局的功用在那裡?

     藝術工作者每天關心經濟,就沒有餘力放在創作上了。若等到有一天劇團解散、演員轉行,才要亡羊補牢,會不會太晚了?

 

寫於2002年8月

arrow
arrow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