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週六午後,下著大雷雨,雨勢磅礡,在視線模糊中走進國立台灣博物館觀看旗袍展,前所未有的展覽內容。令人好奇。看著一件件母親年代的穿著,彷彿走進時光隧道般,展出的旗袍多是借展來的,包括畫家梁丹丰的旗袍,以及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夫人俞蕙萱女士生前所穿的旗袍,還有各個官太太、重要女性人物的旗袍,以及現代改良版、創新的作品。
台博館本身就是個古蹟
此次展覽 分為兩個展廳
這是閨秀畫家陳進的作品,描繪光復以前台灣女性的穿著。複製在展場入口的牆壁上。
牆壁上的旗袍裁縫流程圖
旗袍扣結的製作方式。
雖是縮小版的樣品尺寸,可是做工並不含糊。好像是新娘子穿的款式。
這是外面牆壁上的縮小版旗袍,走廊上是可以拍照的,整個台博館除了旗袍展以外都可拍照。我問過警衛。
展場不能拍照,我取巧這樣拍了,夥伴問我怎不把鏡頭拉近,我說取巧過度就過分了。不過我買了畫冊,價錢是平常畫展的導覽手冊的四倍價錢,因為裡面還有旗袍的發展史。
展場出口,看完仍是意猶未盡。
看展完,總會到販賣部買一些展覽相關資料來閱讀。加深印象。
展場只有旗袍,這些照片以及文字記錄只有書裡有,聽說籌備這場展覽花了非常久的時間。
左三是羅家倫的夫人張維禎女士,中間是蔣夫人,攝於1937年。
左為辜振甫的夫人辜嚴悼雲
穿著旗袍仍能勞動工作,可見旗袍在當時的普及。
照片中穿灰藍旗袍為孫運璿夫人俞蕙萱女士,她是我的偶像,她只有四件上得了檯面的旗袍,以一個官太太而言,真的是簡樸。(左邊深色旗袍不是她的)
這種袖子是民國初年的款式
民初作為婚禮用途的款式
上面這件是蔣夫人穿的
這種寬袖子的是較為早期的旗袍樣式,民國初年。
羅家倫夫人張維禎女士的旗袍
下圖這張是1980年的款式
這種有小外套樣式的,應是晚禮服。
結合了和服的風格
關於旗袍的起源,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起源於滿清女子的長袍。第二種說法是起源於長馬甲(下圖就是旗袍馬甲)。第三種說法是起源於婦女模仿男子穿長衫以去除性別差異。而其形式與滿清女袍類似,於是稱其為旗袍。
1929年在南京制定為國民禮服,旗袍就開始慢慢流行。
這五件都是比較創新的旗袍做法
這件也很特別,布料是山水的圖案。
小孩的童裝採用旗袍領,很適合節慶過年時穿。
我也有兩件應景旗袍,前面淺粉紅這件上衣,我用來搭配白色七分褲。算是後現代的混搭風格穿法。後面那件桃紅色一時糊塗買的,想說喝喜酒可以穿,或是過年時穿,可是穿起來實在比新娘還像新娘,只能放在家裡當裝飾了,過年也只穿過一次,那年不冷,穿了搭上一件短的前開白毛衣,當成小外套,算是過了乾癮。
以前總是讚嘆眷村那些媽媽們穿旗袍的風姿,自己也偷偷穿過媽媽的旗袍式上衣,整件連身的不敢穿也穿不下。我想我是個怪胎,年輕時想急著變老,想要穿旗袍,而如今卻總是牛仔褲、T恤、球鞋或是氣墊鞋(很像男鞋)這樣的裝扮,也不知是心境改了,還是天太熱了,這些旗袍領會把人悶死的。
照片中的母親剛生完弟弟沒多久,肚子還沒消,他抱著的是隔壁管媽媽的兒子小龍。
二十歲時,穿媽媽的衣服。
(寫於7月22日,今日修改完成。)
~~~~~~~~~~~~~~~~~~~
8月24日拍的。(補傳)
綺麗旗袍展的資訊:
http://www.ntm.gov.tw/tw/exhibition/exhibition_d.aspx?d=147&no=25
展覽時間 2013/5/11 ~ 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