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內容是去年聽廣播,匆匆寫下來的內容!最近重讀,覺得頗不通順!雖然不像逐字稿,可也沒有潤飾,真是糟透了!
最近增加了一些內容貼在後面!
(2010年6月聽廣播、寫心得)
每年的端午節,都會看到路邊有許多荔枝攤販。住台灣真是幸福,有那麼多的水果可吃,尤其是北國沒有的水果。
現今傳世的荔枝圖像,只有北宋一張冊頁,存於大陸的博物館,當初故宮難遷於台灣時,因為件數太多,只得先挑所謂的精品上船,其餘的皆留在上海碼頭的倉庫裡。運了一船,沒機會再有第二船了。
古時候詠荔枝的詩句不少,南方也有讀書人啊!北方的文人即便沒見過荔枝,也聽過荔枝的美味,或者他們被貶於南方時,終於嚐到的荔枝的多汁香甜。然後宮廷畫家只存在於皇宮內院,他們是皇上養得,負責畫畫娛樂皇上一家子,帝王多定都於北方,所以北國哪來的荔枝呢?
北宋畫得荔枝冊頁,基本上應該作為教育皇子用途的,沒吃過但也得知道個模樣吧!就像當時畫些宮廷外的「流民圖」,讓皇室知道外邊老百姓因洪水貨瘟疫而流離失所的景象,使皇室體察民情。荔枝圖就好像現在的百科全書,或是親子繪本一般。
談起荔枝,連帶會想到楊貴妃,楊貴妃只要看到南方運送物資的快馬到來,就會眉開眼笑。不過南方離長安城數千里,荔枝要怎麼運來還能保鮮,著實令人好奇。
古人說:荔枝放一日則色變,放二日則香氣失,放三日則色香味俱失。吃過荔枝的人都知道,荔枝當天買當天吃(聽說市場買到的荔枝都是早晨4點才踩收的),味
道最好,放到隔日殼就乾掉了,一、二天就有股怪味。南方荔枝踩收後立即上馬車,最快也要10天才到京城。即使是600里加急的快馬運送,也可能要4、5天
才能到。難道楊貴妃吃得都是那種殼乾乾的又有酸味的荔枝嗎?
在廣播中邱健一教授提到,原來是在荔枝產地先將荔枝剝殼,然後浸泡在酒裡,封好再運送。咱們的貴妃娘娘吃的,八成就是這樣的。這在清朝文獻記載提到,兩江總督張之洞也愛食荔枝,他就是用這種方法將廣東嶺南的荔枝運到湖北去,還說是遵照古法。
不過貴妃娘娘一次可吃100多顆,這也太誇張了吧!不會上火或是被酒薰暈嗎?大概古人體質與現代人不一樣,南方與北方又不同。有一點我很懷疑,我記得
童年時的荔枝沒現在的好吃,咳大果肉有時還有點酸,總之沒現在的好吃,現代的水果經過不斷的改良,越來越美味了,而古人是否因為吃不到,而將荔枝過度美化
而歌頌呢。
有關端午節的圖像,有一張現存台北故宮的划龍舟界畫,李嵩的天中戲水。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的說法,還有許多,包含:曹娥尋父屍、白蛇傳、伍子胥的忌日等。
吃粽子就確定在屈原以前就有了,以前叫做角黍(有興趣可看連結)。
除了將荔枝浸泡於酒的說法,還有一派說法,說是洛州(今四川涪陵),宋景文《益部方物略記》則認為貴妃所食的荔枝來自嘉州(樂山),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把整棵荔枝樹砍掉然後以快騎驛送。。我覺得從四川的說法比較值得相信(不管是不是砍樹)。因為四川距離長安比較近,。四川到長安,快騎驛送不到三天就可到達!而且楊貴妃幼年曾住在四川,可能小時候就愛吃四川的荔枝,尤其喜歡鮮荔枝,因此住在長安,仍念念不忘!
我一直記得自己童年時的荔枝沒現在的好吃,咳大而且果肉還有點酸,總之沒現在的好吃,現代的水果經過不斷的改良,越來越美味了。古時候的荔枝有那麼好吃嗎?我很懷疑!而北方的古人是否因為吃不到,而將荔枝過度美化而歌頌呢?就不得而知了。
明·文徵明的《新荔篇》更是一絕:
錦苞紫膜白雪膚,海南生荔天下無。
鹽蒸蜜漬失真性,平生所見唯萎枯。
相傳尤物不離土,畏冷那得來三吳。
顧家傳來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遠人無憑未敢信,持問閩士咸驚呼。
還聞累累生數子,絳綃裹玉分明是。
未論香色果如何,只說形模已珍美。
千載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饞夫齒。
白圖蔡譜漫誇張,文飾寧如親目視。
飽啖只於鄉里足,鮮嘗漸去京師邇。
不須更作嶺南人,只恐又無天下痏。
朝來自訝還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雖雲遠附商船達,不謂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無近遠,故應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佔地氣遷,造化竟為人事奪。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櫱。
由來沃衍說吾鄉,異品珍嘗曾不乏。
不緣此物便增重,無乃人心貴希闊。
福山楊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東南。
風情氣味不相下,稱絕今兼荔枝三。
文獻參考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D%94%E6%9E%9D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Food/F/F001002F&num=11
(2011/06/02 22:00增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