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聽廣播心得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f78cbb5f837e46e082d7b3382011e85e 

(圖片引用建一老師的格子:http://amenra0131.pixnet.net/blog/post/20882340)


(2012/02/14聽邱建一老師的廣播整理,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想。)

 

  我一向沒有過情人節的習慣,常常也沒注意過這個節日,都是不小心聽人提起而發現的,每回有人祝福我「情人節快樂」時,都讓我頗為尷尬,還有同事可憐我而送我幾顆巧克力,唉!誰說情人節一定要送巧克力的。

 

  情人節這個節日一開始根本跟巧克力無關,完全是商業炒作,最早的原由是2月15日的牧神節,後來在西元三世紀時又因為紀念一位神父而改為2月14日。大凡一個節日要形成,一定是慢慢累積一些神話、風俗,最後可能因一位歷史人物而加深意義,最後形成一個節日。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 Apr 25 Wed 2012 19:57
  • 立夏

2008年5月初聽建一老師廣播時寫了初稿,2011年整理完成,並加入自己的一些感想。2012年新增前面一段。

  根據氣象局的資料,今年4/20是榖雨,而5/5是立夏。所以現在處於多雨與悶熱的氣候過渡之間,榖雨已經過了,所以先不談榖雨,先來說說即將到達的「立夏」。民間習俗,在「四月節」時必須要吃蛋、李子、麥豆粥,據說有怯病延壽之用。而明清習俗,在這一天要嚐「三新」:「櫻桃、青梅、鰣魚。」(取自今年建一老師的稿子)下面內容是我去年所寫。

  依照古人的方式,立夏要嘗三鮮(櫻桃、青梅、鰣魚),鰣魚乃長江裡的魚,在立夏時節,江裡的魚多到只見白白的魚肚,但是由於味美,連皇帝都愛,多用來進貢, 江南饕客當然也不會放過,在上個世紀,鰣魚終於絕種了。但是鰣魚肉質鮮嫩,但是魚刺實在太多了,吃的時候,真是讓人又愛又恨。櫻桃是時令水果,吃櫻桃是討 一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古人配合時令、節日吃應景食物!立夏還有一項大事,就是可以開始喝「冰鎮酸梅湯」。

  什麼?古代有冰塊?當然有啊!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清世宗雍正時期的政治其實很清明,貪官污吏較少,他一上任就調高官員的俸祿,就是表明不需貪污,薪水夠用了,不過他的年代,濫興文字獄,著實恐怖,他刻下為君難的印章,實在蠻諷刺的,做他的臣子才不易咧!時時刻刻提著自己的腦袋。

  他治國嚴謹,臣子上萬言奏章,他批兩萬字,所以有人說他過勞死,是有可能。

  他在位時,文化藝術的建設太少,所以此次雍正大展的內容,歷史意義大過藝術意義。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隨手寫於2008/10/8   聽建一老師廣播

 

  唐太宗因為喜愛王羲之的字,遂令文武百官臨摹王羲之的書法,然而臨摹終究會有自己的筆意,尤其這些人的書法能力已能自成一家了,因此歷代王羲之的模本都會有某某人的影子。

  王羲之的蘭亭序,相傳是唐太宗的陪葬品,中共不敢貿然開挖太宗之墓-昭陵,就是怕蘭亭序一出土就風化掉。
在還沒找到克服的技術前,暫時還不敢動土。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原心得寫於2008/12/3   聽建一老師廣播

 

之一~

  絲路展最受矚目的當然是「樓蘭美女」,但是樓蘭美女對絲路的經濟並無影響,展出此件文物,是為了壯聲勢。

  展覽中與經濟有關的一項是「佉盧二體錢」,就是通行於絲路的貨幣,正面印著佉盧文,反面印這漢字(隸書),是一種國際貨幣,以此觀之,中國當時根本很國際化了,佉盧人為了要與漢人做生意,印了讓漢人看得懂的文字。
佉盧在今天巴基斯坦的位置,古印度北邊,孔雀王朝時...。

中國古代貨幣

 

國立歷史博物館-「傳奇絲路展」

 

之二~

  最近又有報導推翻樓蘭美女是自然乾屍,認為她有被處理過,請看下面的報導。
不過在她附近的另一名女子(可能是戰俘)還有她的嬰兒,也都是乾屍,這...令我好奇。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於2008/12/31   聽邱建一老師的廣播

隨手記錄部分片段  

  中國大陸近來越來越注重文化,甚至也開始向聯合國申請一些文化遺產...,例如80年前發現殷墟、甲骨文。發現者董作賓後來隨國民政府來台,任大學教授, 也任職中研院,最後老死於台灣,所有研究資料都在台灣,台灣卻沒去申請文化遺產。大陸現在也將董作賓歸於他們那兒的人,2007年還出版了他的傳記。

  董作賓逝世45年(1963年12月23日),台灣大概已淡忘他了。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09 Sun 2011 15:04
  • 瓷器

  製作瓷器最早的思維是要仿玉,綠色的玉,所以青瓷比較多,尤其是「粉青」,皇帝們特愛那種「雨過天青色」。

  據記載,瓷器最早始於漢朝,到了唐朝件數仍就不多,一直到宋朝才大鳴大放,製作技巧日新月異,造型、上釉技巧都達到巔峰的水準。


  雖然宋朝是瓷器代表,不過明朝製作技術也不差,數量之多超過宋代,只是宋朝在前,明代再怎麼樣,光芒也蓋不住宋朝。


  瓷器的製作技術隨著馬可波羅西傳歐洲,但是歐洲的瓷土裡無機鹽的含量不夠高,燒不出來,他們就懷疑中國人留一手,於是試著在瓷土裡添加磨碎的珍珠啊瑪瑙什 麼的,仍舊燒不出來。最後在偶然間加入磨碎的動物骨頭,才終於燒出來,於是誕生了骨瓷,但是胎土太醜,於是要再上一層透明釉。

文章標籤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內容是去年聽廣播,匆匆寫下來的內容!最近重讀,覺得頗不通順!雖然不像逐字稿,可也沒有潤飾,真是糟透了!

最近增加了一些內容貼在後面!

 

2010年6月聽廣播、寫心得

  每年的端午節,都會看到路邊有許多荔枝攤販。住台灣真是幸福,有那麼多的水果可吃,尤其是北國沒有的水果。

  現今傳世的荔枝圖像,只有北宋一張冊頁,存於大陸的博物館,當初故宮難遷於台灣時,因為件數太多,只得先挑所謂的精品上船,其餘的皆留在上海碼頭的倉庫裡。運了一船,沒機會再有第二船了。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